2023,中国茶文化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机会,主要源于三个方面:
一、中国拥有了数量庞大的世界茶文化遗产(44+1),涉及茶的种植、制作以及茶俗,世界茶遗还是世界遗产中子项目最多的,有助于茶自信以及文化自信的建设;
二、党与国家层面对传统文化的重视,国家元首的茶叙外交以及重大活动中的茶艺展演,呈现出茶里的大国和美以及日常美好生活的图景;
三、茶文化发展日益成熟,拥有自我造血功能,不再只是茶产业以及茶科技的附庸。
茶文化重要展现形式的回顾与反思
雅集:再现国潮之美,是中国茶的新表达与新腔调
2023年国家文旅部启动了“茶和天下·雅集”,号召各省文旅部门带上自己的琴棋书画茶等拿手绝活,带上自己艺术家,到精心遴选的41个国家去雅集,去呈现中国式的美好生活,这是中国话语的新表达与新腔调。
从“雅集”在全球带来的效果来看,用茶雅来引领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,是非常有效路径,希望成为一种新常态,成为宣传中国文化的窗口。
雅集本质上还是以茶会友,提供一种有温度的会面,在一杯茶里,让中国传统文化绘声绘色活色生香起来。在国内,雅集已经成为常态。成规模的有苏州本色美术馆的周末市集,景德镇的乐天陶市集,湖州的草木集,这是茶瓷丝特有生活的血脉觉醒。
国家文旅部“茶和天下·雅集”,应当持续在全球范围内展演,以常态化表达国茶之美。各省市文旅部门尤其是那些拥有世界茶文化遗产的地方,更应该把雅集作为常态化活动举办,让雅集形成一种“新民俗”。
事实上,民间才是茶雅文化的最大的推动者,文旅部门完全可以借助茶雅文化在民间的复兴,来完成上下对接。
各地的茶会正蓬勃发展,但依旧没有被当作文化活动收录,更得不到大众媒体的推广,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。琴棋书画诗酒茶,现在文化大类,怎么能少了茶会?
国家文旅部门推动茶文化实则是职能回归,过去推动茶文化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口,更多的是把茶文化作为茶产业发展的口号,事实上农业部门也无力主导茶文化发展。
在践行“茶文化、茶产业、茶科技”三茶统筹中,茶文化应当发挥出自己的独到价值,成为茶业飞跃的翅膀,而不是羽毛。
展览:茶文物成为博物馆的新类别,茶书成为图书馆的新分类,茶文化成为新类别
2023年故宫博物院举办的“茶·世界:茶文化特展”,全方面地呈现了茶丰沛、饱满、多样以及精彩纷呈的一面,茶不仅影响了中华文明,还影响了世界文明,打开了许多人的茶叶世界观。
故宫展览重申了茶是中国极为重要的文化遗产,强调了从文物角度看茶,也为各地文博部门提供了展览思路,茶文物理应成为博物馆的新类别。
茶文物实则是为中国灿烂的茶文化提供了多重证据,现在又为复兴古老的茶生活提供了复刻实物,为现在的茶生活提供了乐趣。
2023年,为了迎接亚运会,在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举办了“茶中日月长:亚洲茶文化展”,将中华茶文化与亚洲茶文化共生共长共美的故事娓娓道来。整个亚运会期间,茶文化元素无处不在,宋韵文化令远方来客津津乐道。
同年,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了“茶和天下:典籍里的茶”展览,展出国家图书馆馆藏珍贵典籍60余件,展示了现存最早的《茶经》版本,宋徽宗赵佶的《大观茶论》等珍稀文献。此举带来的示范效应是,全国各地许多图书馆都举办了规模大小不一的茶书展,一举让茶书成为图书馆里的新分类。
茶书是一个行业繁荣与否的重要指标。
过去的茶书非常小众,只能在极小的圈子里流转,多年市场的培育结果是,在北京、福建、陕西以及云南都出现茶主题的书店:茶书网、茶书社、茶贵人、晓德书号以及猫猫书店。
国图茶书展之后,各地都出现了规模大小不一的茶书展。西南大学图书馆、湖州师范学院图书馆、丽水市图书馆、泰州学院图书馆、安吉县图书馆、东莞市图书馆、长兴县图书馆、青浦图书馆、辽农工业大学图书馆、固原市图书馆、镇海区图书馆、临平区图书馆等等都有茶主题图书展展出。
在云南省图书馆,从2015年开始,就专门设有馆中馆“普洱茶文化图书馆”,成为云南茶主题图书以及茶品发布与展示的重要平台。此外,在昆明的西南林业大学也设有3000多平方米的“世界茶叶图书馆”。
在上海书展、天府书展上,开辟了茶书特别分享渠道。百道网启动了茶书类别介绍,有不少出版社像中国农业出版社、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、蒲睿文化都在有计划地出版茶书。老牌出版社像中华书局、三联书店以及商务印书馆,也出版了数量不少的茶书。茶书出版的数量,茶文化的比重逐年上升,摆脱了过去专业性、地域性、农业性的特征。
2023年,宋茶文化小热,雅集在宋代是一种日常,宋茶以高度标准化以及极致之美引发了空前的回顾与反思,这一年出版的图书有《茶的极致:宋代茶文化》《茶的精神:宋代茶诗新解》《宋茶:风雅与腔调》《点茶:宋韵点茶技术与范式》。各地仿宋点茶也呈现星火燎原之势,宋茶以美的方式在回归。相关的茶媒体,像《茶周刊》不惜版面来讨论宋茶的热潮现象。
有一个现象是,民间茶书展早于官方。在昆明,周重林、杜国楹策展的“看见茶文化茶书展”从2020年开始,一直展览到现在,5000余册茶书让人了解茶之辽阔。在昆明,弘益大学堂还设有“全球珍稀文献展”,展示大量珍稀照片以及手稿。
此外,还有在北京的万里茶道文物展,上海的海派茶文化展,昆明的人在草木间展览,东莞乐人谷的茶产区主题展、绍兴的非遗让生活更美好:茶主题展,湖南省文化馆的茶和天下·湘茶传韵展,保山市博物馆与南平市博物馆联合展览“茗冠古今,茶香万里”,东莞茶山镇有“斜指千研:东莞茶文化专题研茶特展”,深圳有“茗香入盏:古代茶器文化展”……福建则干脆把故宫茶展览搬到了自己的家门口,再展一次。
总部在深圳的华巨臣展览公司,已经在多地连续举办了10余年“一书一茶”展览,每年邀约茶书作者现场分享签售茶书,成为茶文化展示的重要平台。把茶香融入书香中,是未来值得践行的方向。
茶文化在2023年,称得上前所未有的大年,称得上是复兴元年。
论坛:要传承,要创新,更重要的是回归
茶文化论坛过去是茶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,但纯粹的茶文化论坛非常少,有些论坛上甚至没有一位来自茶文化领域的学者,茶文化要在政府官员分享完产业规划之后,要在科技学者分享完茶健康之后,才羞答答展开。
回顾2023年茶文化论坛,有杭州举办的第五届当代茶文化发展论坛,建瓯举办的首届北苑贡茶文化节,郑州举办的中原茶文化节,武夷山举办的第四届海丝茶文化论坛,广州举办的第十届岭南茶文化节,保定举办的首届国际茶文化论坛,湖州举办的第二届陆羽茶文化论坛,镇江举办的第五届宋茶文化论坛、南京举办的瀹茶文化论坛、无锡的泉茶文化论坛、济南的泉茶对话论坛、终南山茶文化论坛、两岸茶禅文化研讨会、第三届两岸中华茶文化论坛、创新中国茶论坛、芳村茶文化节、中国茶文化年会等等不下30场冠以茶文化的论坛与文化节。
早些年的茶文化论坛,还能看到论坛的论文集子,现在的许多茶文化论坛,开完后也就完了,什么都没留下,粗糙到连一份会议记录都找不到,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个自媒体如此发达的时代,论坛的不讲究配不上自己所宣传的美好生活。
此外高校也有茶文化论坛,武汉大学的西南茶马古道研讨会,湖北大学的万里茶道研讨会,厦门大学的茶与博物馆等等,民间自发的茶文化论坛也有不少。
在茶经济年会、茶科技年会之后,茶文化也有了年会,在华巨臣主导下,茶文化年会在北京、深圳举办了两场,艰难起步。
茶文化到底包含哪些?也许用排除法更好理解,排除科技、经济以及产业之外的,有多少留给茶文化?
茶文化论坛,需要传承,需要创新,更需要回归,把产业的交给产业,把科技的交还给科技,把文化的交还给文化,要融合,更要彼此尊重;要对话,更要彼此有料。
做好茶文化论坛,要不唯名,不要只为某些人的名气,让一份讲十年的课件反复出现;要不图利,不要给钱就上,让毫无底线的营销洗脑流毒四方;要不唯上,不要让念头衔以及致辞占用大量时间。
茶文化论坛要把时间留给真知灼见,认见识而不是认帽子,认洞见而不是认人。
教育:真正的茶文化专业能否出现?茶文化能否成为文化社科领域的新成员?
2023年,全国人大代表郭桂义的一份建议,把“茶文化”在高校的现实无情地暴露出来。
建议说:中等职业教育开设有农业类“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”、旅游类“茶艺与茶营销”专业,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类开设有“茶艺与茶文化”专业。目前,全国有32所本科院校设置本科“茶学”专业,为自然科学类,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。虽然,部分本科院校开设了茶文化相关方向,例如,信阳农林学院2014年开设茶学专业(茶文化与营销方向)等,但传统的植物生产类本科茶学专业和现有中职、高职茶与茶文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,已不能满足茶文化产业日益增多的对专业人才的需求。因此,设置本科茶文化专业是非常急迫而必要的。
教育部随后回复,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开设茶文化相关课程,积极申报相关本科专业,大力培养服务茶文化相关产业的高素质人才,提升中国茶的影响力,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
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里,书法绘画都有专业,只有茶文化被长期排斥在外,茶文化要加个贸易、营销之类的尾巴才能开班,难招生难就业。高校的老师没有地方发表论文,难评职称,职业危机感很强。这正常吗?
一位在高校教茶文化的“青椒”说,自己要发茶文化论文,方向颇费脑筋,有些挂靠民族学,有些挂靠旅游,“论文都没地方发,谈什么茶文化学科建设?”
民间教培,大部分只能靠发证书过日子,只有更贴近产业才能生存。许多学校还不得不靠卖茶叶来弥补教培上的亏空。这正常吗?
在各地的文联里,有书法协会,绘画协会,却没有茶文化协会,这正常吗?
茶文化薄弱在于,长期以来只是作为一个口号而不是事实在推动。茶文化没有一个核心政府部门在推动,茶还在农业部门当作种植与土特产在推广。许多冠以茶文化的社团,剔除茶科技茶产业的队伍,还能剩下多少人?这些人中又有几个有高质量的著作?
当时代机遇来的时候,茶文化如何腾飞?
展望:中华茶人当自强
外交有茶叙,海外有雅集,每逢大事有茶艺,公共空间有茶事,这才是传统中国的以茶会友,以茶待客之道。
农业部门负责种出好茶,科研部门负责阐发茶的功效,文旅部门则展演茶艺之美。
试想一下,常态化的海外雅集,解决了中国文化的自信与出海问题,外出的中国茶企,也不再只是把产品卖到国内,售卖的还有生活方式,开茶馆甚至是比开孔子学院更为有效的方式。
国内的博物馆整理下自身的家底,影响世界茶瓷丝有望再次联袂,借助国潮的力量,完成新一轮生活美学运动。各地图书馆把茶书从饮食、从保健、从农学、从饮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,形成新的分类,甚至像云南省图书馆一样,组成新的空间,变成一个阅读、茶叙、沙龙的多元空间。文化馆、非遗馆更要成为茶文化展演的舞台,让更多人近距离地感受到茶文化和茶生活的魅力。
2024年,会有更多博物馆、图书馆、文化馆以及非遗馆加入茶文化传播的队伍中,既需要茶+文化,也需要文化+茶,联合发展,茶为场所注入新的内容,场所为茶带来新的场景。
从茶农、茶商到茶人,茶文化完成了自身的蜕变,当一个人说自己是茶人的时候,茶人就不再只是一个依靠茶来解决一日三餐的人,茶里有着寄托与梦想。
茶馆近些年发展速度令人刮目相看,许多茶企都重视品牌店建设,大益、澜沧古茶、华祥苑、八马这些品牌店茶馆化的趋势很明显,雨林早些年就开了雨林茶馆,小罐茶也在2023年开出了不少年迹茶馆。另一个趋势,有年份的茶馆向传统书院悄悄转型,像老舍茶馆这样,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。
当茶馆向茶书馆(院)靠拢的时候,售卖的也不再只是茶水,租赁也不仅仅是空间,而是在这个空间,承载超越物质的精神价值。
字面上的茶文化时间很短,但事实上的茶文化,绵延两千年,堪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绝学,希望在这波华夏文化复兴浪潮中,苏醒过来。
涉茶文化的核心社会团体,能否组织全国的茶文化研究资源与成员,盘盘家底,举办有规模有内容的纯粹茶文化论坛,助力茶文化的腾飞?
中国高校到底会不会出现茶文化专业?会出现多少家?这当然令人期待。同时让人期待的是,民间是否会出现一个或几个真正的茶文化书院,让华夏绝学得以传承。
中华茶人当自强!
来源:茶业复兴
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